弑母的“大和”文化与“骷髅墙”的启示(1/3)
罗武加这个“圈子”后,阿东喜欢找他讨论中国的“孝道”文化问题,两
还常常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或
本的“大和”文化进行对比,试图从中找出某种“不对劲”的地方。阿东给罗武讲述了一个他在美国读书时碰到的一起尴尬事
:他的一位
同学,与当地一个美国佬结了婚后,
同学很有“孝心”,她见她先生的父母年事已高,且又分开住,就好心好意建议搬过去住在一起,这样也好照顾些。
没想到这两位老很恼怒,认为这是侵犯他们的私
空间,并怀疑是图谋他们的房子。
气得这位同学大骂自己“狗咬耗子——多管闲事!”
“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。”阿东说。
罗武为此分析道:中国的所谓“孝心”,在美国
看来则成了这样子了——它是父母在子
还没出生前就已把他们的用途计算好了,并将一个
能如此“利用”另一个
制度化,还不断地对后者进行“洗脑”。
阿东接过话茬说,你分析得很对。可是,在以“每个都是一个目的,而不是工具”为基本原则的西方(美国只是其中的代表),“利用”
和真
是不相容的。他们尤其对中国
孝道中出现的各类“杀子”或“自毁”式的故事极度反感,认为这是一个
还没诞生前,他/她的
生和命运就“失去控制”了。
“这种‘孝文化’将整个东方都窒息了。”阿东总结地说。
“但本除外。”罗武笑着说,他认为
本的“大和”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指向。
“愿闻其详。”阿东也笑道说。
于是,罗武就举例说,本有一部电影叫《樽山节考》,讲述一个古老悲壮的故事。
樽山的风俗是老到了七十岁就要被儿孙背到山去,在山上“坐化”,以便空出家庭的位置和
粮,好让晚辈娶亲生子,增丁添
。“背母上山”就表现为一种神圣的仪式。
电影中主公阿令婆是一个年满七十却还相当健康的老妪,它被儿子背到山上,平静而安祥地坐在山顶上,等待上帝来接她。
(本民族的“武士道”
神是否与这种牺牲
神有关呢?——阿东
话道。)
一场大雪落了下来,老转眼间成了一尊塑像。
罗武说,天合一的传统母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,并有了超越现实的感染力。在这个仪式中,责任和
的冲突,族规和亲
的矛盾,通过“背母”、“弃母”、“救母”、“别母”等细节描写,淋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